全球半導體投資戰火延續:加拿大斥2.4億、日本審查供應鏈、韓國減稅
2022-3-3 10:17:04??????點擊:
在全球缺芯問題懸而未決的背景下,各國都在積極探討解決方案,并陸續發布半導體投資規劃,助力本國半導體或者本地區的獨立自主能力。這一“戰火”從2021年延續到2022年。
據國際電子商情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韓國、日本、加拿大從國家政策法規方面加速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1.加拿大:投資2.4億加元發展半導體產業
據加拿大創新、科學與經濟開發部長Fran?ois-Philippe Champagne在3月1日公開表示,該國將向半導體產業投資2.4億加元(約合1.89億美元),以支持對國家安全和技術進步至關重要的芯片的研究和制造。
據悉,加拿大將啟動一項1.5億加元的半導體Challenge Callout基金以支持研發和供應半導體,9000萬加元將分配給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下屬的加拿大光子學制造中心。
該發言人表示:“通過投資加拿大半導體產業,我們對尋求在加拿大投資的企業做出了堅定承諾。”“無論是高價值還是大規模制造,我們希望看到加拿大成為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商的大本營。”
資料顯示,加拿大的半導體產業包括100多家從事微芯片研發的本土和跨國公司。四個月前,加拿大制定了106頁的《2050年路線圖:加拿大半導體行動計劃》,將其定位為最具創新技術的半導體產品的開發商、制造商和全球供應商,能覆蓋電動汽車、醫療設備、消費電子產品、精準農業行業等。
2.日本:審查半導體等供應鏈安全
據日媒報道,日本政府在2月25日的內閣會議上通過了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將尋求授權對半導體、蓄電池、稀土元素和其他重要產品的供應鏈進行全面審查,以緩解對外國的依賴。日本政府力爭在本屆國會盡早通過法案。
在強化供應鏈方面,該法案把因新冠疫情暴露出物流網脆弱性的半導體、醫藥品、稀有礦物等指定為“特定重要物資”,將對企業的采購計劃進行認定,為確保穩定供應而提供資金支持。信息通信和鐵路等14個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企業的設備將由國家進行事前審查,以防止網絡攻擊導致系統癱瘓和信息外泄。
在技術開發方面,法案提出設立產官學合作組織“官民協議會”。未來將活用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3億元)規模的經濟安全基金,由調查海外科學技術動向的政府相關智庫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協議會成員被要求擔負保密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該法案寫明了國家對民間技術開發的支持,同時也規定了企業泄露重要信息時的罰則。此外,政府還一度討論了對不配合供應鏈調查的企業的罰則,但經濟界擔憂“政府對企業活動的干預力度會加大”,該提案被撤回。
3.韓國:最多可享受50%稅額抵扣
據韓國企劃財政部2月24日透露,根據今年修訂的稅法,將對投資半導體、電池、疫苗等三大領域國家戰略技術研發的中小企業,最多可享受投資額50%的稅額抵扣優惠,大企業最多可抵扣30-40%;對機械裝備、生產線等設備的投資最多可抵扣20%(中小企業)稅金,中堅企業可抵扣12%,大企業為10%。
該部發言人認為,在數字、低碳經濟加速的對外經濟環境下,打造對經濟戰略重要核心技術、擴大供給能力的投資氛圍,將提高企業全球競爭力。
對此,該稅法還對投資藍色氫或綠色氫生產等碳中和技術、鋼鐵或石化等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供給基礎薄弱的稀土、尿素水等源泉技術的企業,最多可享受40%稅額抵扣優惠。
4.美國:“加強制造業投資”呼聲正旺
作為半導體研發占比全球第一的美國,2月4日國會眾議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這項大型投資法案目標為加強美國國內供應鏈、先進技術研發和科學研究,以提升美國競爭力在全球領域與中國抗衡。 然而,由于在科研資金分配、貿易措施等具體條款上存在較大分歧,參眾兩院如何協商達成最終版本,仍有待觀察。
盡管如此,美國業內對于“加強制造業投資”的呼吁從未減弱。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所述: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研發占比超過其他任何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但優勢地帶主要集中在EDA和核心IP、芯片設計、制造設備等研發密集型領域。其在芯片制造的份額正在急劇下降,需要更大力度的投資和激勵措施。
SIA表示,要延續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地位,美國需要加強半導體領域投資。包括按照《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資助本土半導體制造、研究和設計業,為半導體設計和制造業制定投資稅收抵免政策,以促進先進半導體研究、設計和制造設施的建設,以及本土芯片的市場推廣和創新。
SIA副總裁Jimmy Goodrich將參加IIC Shanghai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同期的“2022中國IC領袖峰會”,發表“全球半導體產業展望及供應鏈協作共贏”的演講,歡迎報名免費參加,了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手信息。
5.中國:持續大基金、資本密集投入半導體領域
大基金方面,注冊資本超2000億大基金二期正在加速布局半導體產業鏈。資料顯示,大基金二期于2019年10月22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高達2041.5億元,投資主要聚焦短板明顯的半導體設備、材料領域。2020年4月,大基金二期完成了首次投資,向紫光展銳投資22.5億元。
隨后,大基金二期已投資的上市公司已超過10家。截至2021年底,涉及制造環節的華潤微、中芯國際以及中芯南方(中芯國際子公司),材料環節的南大光電,設備環節的中微公司、長川科技、至純科技、北方華創,封測環節的華天科技,設計環節的格科微和功率半導體企業斯達半導,等等。
步入2022年,大基金二期在1月參與了PCB龍頭企業深南電路的定增;2月出資6億元增資士蘭集科,加速布局半導體產業鏈公司。
那么,為什么半導體投資“熱”仍難解芯片荒?據《國際電子商情》此前報道:盡管近兩年全球芯片業資本支出大幅提高,但仍難解供應短缺局面,原因是行業缺乏對成熟制程的投資。(點擊回顧)
據觀察,近兩年全球芯片業資本支出大幅提高,但大部分都投向了先進制程,每投資6美元,用于生產成熟制程芯片不到1美元。這意味著成熟制程和先進制程兩個領域在市場風險和經濟回報上的差距十分明顯。由此預測,應用于汽車、家電和一般設備的成熟制程芯片將持續供不應求,訂單繼續積壓、延后出貨也將出現。
據國際電子商情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韓國、日本、加拿大從國家政策法規方面加速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1.加拿大:投資2.4億加元發展半導體產業
據加拿大創新、科學與經濟開發部長Fran?ois-Philippe Champagne在3月1日公開表示,該國將向半導體產業投資2.4億加元(約合1.89億美元),以支持對國家安全和技術進步至關重要的芯片的研究和制造。
據悉,加拿大將啟動一項1.5億加元的半導體Challenge Callout基金以支持研發和供應半導體,9000萬加元將分配給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下屬的加拿大光子學制造中心。
該發言人表示:“通過投資加拿大半導體產業,我們對尋求在加拿大投資的企業做出了堅定承諾。”“無論是高價值還是大規模制造,我們希望看到加拿大成為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商的大本營。”
資料顯示,加拿大的半導體產業包括100多家從事微芯片研發的本土和跨國公司。四個月前,加拿大制定了106頁的《2050年路線圖:加拿大半導體行動計劃》,將其定位為最具創新技術的半導體產品的開發商、制造商和全球供應商,能覆蓋電動汽車、醫療設備、消費電子產品、精準農業行業等。
2.日本:審查半導體等供應鏈安全
據日媒報道,日本政府在2月25日的內閣會議上通過了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將尋求授權對半導體、蓄電池、稀土元素和其他重要產品的供應鏈進行全面審查,以緩解對外國的依賴。日本政府力爭在本屆國會盡早通過法案。
在強化供應鏈方面,該法案把因新冠疫情暴露出物流網脆弱性的半導體、醫藥品、稀有礦物等指定為“特定重要物資”,將對企業的采購計劃進行認定,為確保穩定供應而提供資金支持。信息通信和鐵路等14個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企業的設備將由國家進行事前審查,以防止網絡攻擊導致系統癱瘓和信息外泄。
在技術開發方面,法案提出設立產官學合作組織“官民協議會”。未來將活用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3億元)規模的經濟安全基金,由調查海外科學技術動向的政府相關智庫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協議會成員被要求擔負保密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該法案寫明了國家對民間技術開發的支持,同時也規定了企業泄露重要信息時的罰則。此外,政府還一度討論了對不配合供應鏈調查的企業的罰則,但經濟界擔憂“政府對企業活動的干預力度會加大”,該提案被撤回。
3.韓國:最多可享受50%稅額抵扣
據韓國企劃財政部2月24日透露,根據今年修訂的稅法,將對投資半導體、電池、疫苗等三大領域國家戰略技術研發的中小企業,最多可享受投資額50%的稅額抵扣優惠,大企業最多可抵扣30-40%;對機械裝備、生產線等設備的投資最多可抵扣20%(中小企業)稅金,中堅企業可抵扣12%,大企業為10%。
該部發言人認為,在數字、低碳經濟加速的對外經濟環境下,打造對經濟戰略重要核心技術、擴大供給能力的投資氛圍,將提高企業全球競爭力。
對此,該稅法還對投資藍色氫或綠色氫生產等碳中和技術、鋼鐵或石化等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供給基礎薄弱的稀土、尿素水等源泉技術的企業,最多可享受40%稅額抵扣優惠。
4.美國:“加強制造業投資”呼聲正旺
作為半導體研發占比全球第一的美國,2月4日國會眾議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這項大型投資法案目標為加強美國國內供應鏈、先進技術研發和科學研究,以提升美國競爭力在全球領域與中國抗衡。 然而,由于在科研資金分配、貿易措施等具體條款上存在較大分歧,參眾兩院如何協商達成最終版本,仍有待觀察。
盡管如此,美國業內對于“加強制造業投資”的呼吁從未減弱。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所述: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研發占比超過其他任何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但優勢地帶主要集中在EDA和核心IP、芯片設計、制造設備等研發密集型領域。其在芯片制造的份額正在急劇下降,需要更大力度的投資和激勵措施。
SIA表示,要延續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地位,美國需要加強半導體領域投資。包括按照《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資助本土半導體制造、研究和設計業,為半導體設計和制造業制定投資稅收抵免政策,以促進先進半導體研究、設計和制造設施的建設,以及本土芯片的市場推廣和創新。
SIA副總裁Jimmy Goodrich將參加IIC Shanghai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同期的“2022中國IC領袖峰會”,發表“全球半導體產業展望及供應鏈協作共贏”的演講,歡迎報名免費參加,了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手信息。
5.中國:持續大基金、資本密集投入半導體領域
大基金方面,注冊資本超2000億大基金二期正在加速布局半導體產業鏈。資料顯示,大基金二期于2019年10月22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高達2041.5億元,投資主要聚焦短板明顯的半導體設備、材料領域。2020年4月,大基金二期完成了首次投資,向紫光展銳投資22.5億元。
隨后,大基金二期已投資的上市公司已超過10家。截至2021年底,涉及制造環節的華潤微、中芯國際以及中芯南方(中芯國際子公司),材料環節的南大光電,設備環節的中微公司、長川科技、至純科技、北方華創,封測環節的華天科技,設計環節的格科微和功率半導體企業斯達半導,等等。
步入2022年,大基金二期在1月參與了PCB龍頭企業深南電路的定增;2月出資6億元增資士蘭集科,加速布局半導體產業鏈公司。
那么,為什么半導體投資“熱”仍難解芯片荒?據《國際電子商情》此前報道:盡管近兩年全球芯片業資本支出大幅提高,但仍難解供應短缺局面,原因是行業缺乏對成熟制程的投資。(點擊回顧)
據觀察,近兩年全球芯片業資本支出大幅提高,但大部分都投向了先進制程,每投資6美元,用于生產成熟制程芯片不到1美元。這意味著成熟制程和先進制程兩個領域在市場風險和經濟回報上的差距十分明顯。由此預測,應用于汽車、家電和一般設備的成熟制程芯片將持續供不應求,訂單繼續積壓、延后出貨也將出現。
- 上一篇:去年我國芯片產量大增33.3%,供給能力逐步提升! 2022/3/3
- 下一篇:2021年國產傳感器/執行器和分立器件銷量激增 2022/3/2